“当真理还在穿鞋时,流言早已走遍了世界。”互联网时代,信息的传播更加很快,这种特征或许更加显著。“微波炉冷却的食物不会产生致癌物质”“多不吃主食杀得慢”“长年喝豆浆会致乳腺癌”……2017年,这些流言否也经常出现在你的朋友圈?29日,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主办的“典赞·2017科普中国”活动在京举行,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宝国入围了网友投票投票决定的“2017十大‘科学’流言”,本报记者邀10位涉及领域的专家对这些流言展开了理解。转入2018年,这些裹着科学外衣的流言,无法信,也别再行传播了。 紫菜不是黑色塑料袋做到的 流言1 2017年,有一段视频在网络流传,批评紫菜“打碎大大、咀嚼不碎、有腥臭味,是用荒废白塑料袋做成”,这再度引发了人们对“塑料食品”的忧虑。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: 单凭“打碎大大、咀嚼不碎、有腥臭味”几个特点就得出结论紫菜是“荒废白塑料袋做到的”几乎不科学。作为一种海产品,有海腥味是长时间的。紫菜自身含有胶状的多糖类物质,进行时呈圆形半透明状。进账时紫菜过于杨家,洗净水温过于,或者洗净时间较短等原因,都有可能造成紫菜韧性较强,或许“打碎大大、咀嚼不碎”。分辨一起很非常简单:只需浸泡几分钟,紫菜就不会变硬,并释放出来可口的味道,塑料袋则会。 肉松不是棉花做到的 流言2 某种程度有一段视频在2017年被很多人在朋友圈发送,称之为肉松是棉花做到的,甚至还有人声称是自己做到了亲身测试后得出结论的结论。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、博士生导师李春保: 肉松的本质是肉类食品,由肌(原)纤维构成,主要为蛋白质,能被牙齿嚼碎,在胃肠中可以几乎消化。而棉花的本质是纤维素,虽然看起来很土质,但既不能溶、咀嚼不烂,也无法被胃肠消化。也就是说:若真用棉花假冒肉松,无论加多少调料,一不吃就不会被揭穿。 微波炉冷却的食物不血迹会致癌物 流言3 有一段时间,一篇为题《请求立刻停止使用微波炉》的抹黑文章在网上流传,该文章甚至声称提到瑞士、美国等国的涉及研究及案例等,认为微波炉冷却致癌物的多种可能性。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、国家老年肺癌联盟主席支修益: 微波冷却的主要介质是水,冷却的原理是对食物中的水产生分子高频波动,从而产生热。因此,它不有可能产生新的东西。实际应用于中,如果把食材血迹火烧煳炭化,的确不会产生致癌物,但这与常规烹调方式中的火烧煳、血迹的起到是一样的,与否使用微波冷却牵涉到。由于微波冷却仅有起到于水,因此实际冷却温度在100摄氏度上下。